此外,近几年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以及BIM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对这一组织实施方式的变革起到促进作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或将成为未来建筑企业竞相争夺的高端市场。
一看:工程总承包产生的必要性
回顾过去建筑行业的20年,它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状态同步,初期都是处于高度离散和自由竞争的状态。在离散市场中,任何猎食者机会均等,但市场发展却正在逐步集中。尤其是房屋开发市场的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小开发商拿地已经非常困难,房屋开发成为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市场集中度日趋提升,大企业生龙活虎,中小企业日子越过越难。
政府主导的市场包括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建筑,在政府推行PPP模式以后,具有资本和整合资本能力的企业已经赢得了初步的胜利,而没有资金能力的企业则在红海市场中苦苦挣扎,尤其是PPP+EPC模式的推行,让强者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这些大企业集团垄断的形成,不仅推动建设领域市场的进一步集中,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建设市场也逐步被综合能力强的建设企业占据。对于上游企业,他们信奉的是高新技术,像以前的粗放式的技术落地应用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大型工业企业的需求。
市场日益集中、大型企业垄断、市场新变化、政策新思路等现象,不断的助推建设模式发生改变,建设方也不再只考虑建设阶段的成本,它们会更多考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成本,价值链割裂的设计、采购、施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此时,集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步显示出生命力,为助推建筑产业向前发展增加动力。
再看:EPC工程总承包的独特魅力
政策东风使得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工程都在采用EPC工程总承包的方式建设,我国政府也在大力推进EPC工程总承包的发展。这种模式作为一种快轨模式,能够缩减工期,工期的压缩能为业主(或投资方)带来早投产的实际效益;通过专业人员早期的精细策划、全局谋划,以利于更加顺畅地实现项目目标。
这种建工领域内的革新不仅是一种对新兴技术的认知,更是时代发展必然产生的结果。让我们走进EPC工程总承包的世界,去感受下它与单纯的工程勘察设计项目或施工总承包项目在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项目管理幅度不同
设计项目仅负责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最多再加上编制相关设备的招标文件、协助业主进行设备招标;施工项目仅负责建设项目的工程施工,而EPC总承包项目负责整个工程(或主体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开车,甚至包括一些通常由业主负责的事项(例如:运行维护手册编制、全厂运行标识等)。
二、合同模式和合同责任不同
设计合同大多数为总价合同,它所承担的是有限责任(除非是恶意行为),其最高责任最高不得高于设计合同总价。施工合同通常是工程量清单/暂定总价/固定单价模式,承包商仅承担其合同范围内施工工作的相关责任,不对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性能指标负责。
而EPC总承包模式通常是采用总价模式,合同对总承包商有明确的合同目标(例如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等)以及严苛的考核条件(例如机组性能考核指标和最低可接受性能指标等),达不到目标或考核指标的处罚额度非常大。
三、效益和利润来源点不同
设计合同对设计企业的效益利润点来自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固定总价模式下,完成设计所消耗的标准人工时越少,意味着成本越低、效益利润越高;施工合同对施工企业的效益利润点主要在于降低专业分包成本、材料采购成本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合理带来的综合成本降低、整体效率提高带来的效率,有些合同管理水平高的施工单位会将索赔作为赢利的主要手段。
前面讲了EPC总承包商面临的风险,但往往“风险与机会并存”。
由于EPC总承包模式实现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一体化,只要管理到位,相对于传统业主自主建设模式一定可以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建设成本,从而取得综合效益。
四、工程目标和项目冲突管理思路不同
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目标很单纯,仅对相关设计合同和施工合同中的合同目标负责,其目标与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无法完全统一;
而EPC总承包商的项目目标和建设单位基本上是高度统一的,例如项目安全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和成本目标,并且建设单位(发包人)通过合同条款给了总承包商巨大的压力。采用EPC总承包建设模式后,工程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总承包商、业主是监管单位、监理是业主聘请的施工管理监督单位。
综上所述,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全过程,虽然工程总承包人承担的工作以及内容很重,但是如果管理到位,回报或许会较传统模式有所提高。
国家政策助力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驶上“高速公路”
2019年,相关部委联合印发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发展,规范工程总承包活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促进投资高质量发展。
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发文《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第二十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引导骨干企业提高项目管理、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能力,培育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保障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
当前时期,大建筑业总体达到顶峰已成为普遍认同的事实,如何在行业增速逐年放缓的形势下消化建筑业的庞大产能,成为国家层面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可以确定的是,直接削减建筑业产能非常困难。2020年建筑业从业人数5400万人,如果建筑业从业人员大量失业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如此一来,便只有转移产能这一条路,即将国内的建筑业产能转移到海外基础设施仍有很大建设空间的国家。 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建设模式的考验。既然决心要走出去,就要遵守国际惯例与规范,如何改造自己以适应国际惯用的菲迪克条款和工程总承包模式,成为国内建筑企业“走出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了使国内建筑企业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建设模式与国际接轨便成为大势所趋,工程总承包能力随之成为有一定规模的设计企业不可不培养的关键能力。 为了引导国际规则的中国化过渡,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尤其是在政府项目上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装配式建筑项目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可以预见的是,国家对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大力推广不会是昙花一现,工程总承包模式必然会成为未来房建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主流建设模式之一。
文章素材来源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删除,谢谢。